小时候因为物资的缺乏和小镇和外界的隔绝,没有多少书可以读。家里有的都是小人书,为数不多的标准尺寸的书籍也只读过一本【今古奇观】。到真正想读书的年龄时却在“考不上的好学校,可以不微笑就走”的忧愁中快速读过。从在中考中顺利考上高中,到高考中没顺利考上理想大学。于是,现在的读书就是兴趣为大。

如同上次刚接触侦探小说一样。在读【福尔摩斯】之前有一种青少年叛逆期的先入为主式的拒绝态度。直到被盖里奇的【大侦探福尔摩斯】吸引后开始读完【福尔摩斯】全集,到现在的读英文原版(虽然这本书几乎没进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语言的问题造成没有进展的这个事实)。

对科幻类来说,有一样的背景。在学生时期并非没有接触过【科幻世界】这种在业内很出名也很有地位的杂志,身边也有这种爱好的同学。但是和当时的【意林】比较起来,实在没有吸引力。现在想起来也奇怪,正是想象力泛滥的年龄,为何如此的排斥想象力含量这么高的类型。

我和大部分人一样,都是在看到雨果奖的新闻后才开始阅读【三体】。同时在开始阅读的一个小插曲很值得说。

因为想快速开始阅读,于是直接在网络上找的pdf看,想着如果可以继续看下去就去书店买。毕竟我也是会在这个年代买CD支持正版音乐的青年,书籍更不能例外。这个插曲是——当我在豆瓣上看到电子书的第一章后,就打消这个念头。因为和我在pdf上看到的第一章不一样。对比后发现,电子书的版本因为有出版的考虑删掉文革背景的第一章(具体有多少章有删节我没有继续追究,毕竟当我发现第一章就被删减掉后,我再去统计后面的有什么意义呢,至少对我自己来说没有什么意义)。

以上这段无它意,只是交待读书前的背景。也可用作其他朋友开始选择阅读时的参考,请不要上纲上线,主动对号入座。

在开始阅读后,我不止一次的自我审视和换位思考。如果是我自己撰写,我会断片在哪个地方。估计,我前面10章就会断掉。断掉的原因不说自身缺乏的坚持,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想象力。

对于我在此书上最大的感受是想象力和现实知识的衔接,和对宇宙人类之间的发展合理推测。这个虚构出来的世界,和我在早前虚构的“假如我死亡后,我会以何种身份和姿态存在于这个世界”的内容有一种感同身受的通透感。当我读到太阳系的灭亡,而人类的未来何去何从的时候,已经处于下巴长时间不能合上的状态。

“黑暗森林”的假设对于我的说服力可以打90分。这种对于外星世界的理解和态度也值得在现实生活借鉴和参考,毕竟我们的宇宙和世界还真的是如此——已知的太渺小,而我们在宇宙面前只是婴儿般的文明。

加上最近在看【神盾局特工】,对于外星世界的好奇在我这里到达我个人的峰值。这种好奇可以让我在现实生活中对未知的领域保持积极乐观学习的好奇态度。

我打五星。

ps, 阅读周期长达3个月。包括公交车上,地铁上,一个人吃工作餐时,家里沙发上,遛狗时的小区健身器材上。
pss, 阅读器——iPad Mini, T1.

最后的最后,同事买了正版。只为支持。

【作者注释】原文一天前发于自己豆瓣书评,今复制至博客。